做甑糕要诀在四关:一泡米,米是糯米,水是清水,浸一晌,米心泡开,淘洗数遍,去浮沫,沥水分。二装甑,先枣子,后米,一层铺一层,一层比一层多,最后以枣收顶。三火功,大火煮半晌,慢火煮一晌。四加水,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,使枣米交融,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,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。
这是一道费时费力的小吃,一般家庭加工的少,多为专业作坊加工经营。这又是一道选料十分考究的小吃,米要上等糯米,枣要上好红枣。秦地秦岭南北皆产上等糯米,陕北关中遍植枣树,为这道小吃奠定了基础、增加了底气。这还是一道原料搭配非常科学的小吃,糯米粘软,红枣香甜,隔水而蒸,相互融合,米中浸枣甜,枣中蕴米香,其味枣香浓郁、软糯粘甜。米能果腹,大枣有益气补血、养肾安神之功效,实是一种滋补养身食品。
近年有店家在制作甑糕时,加入了芸豆,为甑糕在传统的米香枣甜中又加入了豆香,继承发展,挺好。
甑糕说到底是点心,一般不会当正餐。长期以来,是被当作早点食品的。它虽然制作繁复,但售卖时已经是成品,不需要再调制,所以,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不需要店面,就在自家连夜做好,大清早推车沿街叫卖。那是一个相当温馨的场景:一辆推车上,放置一口硕大的甑锅,上面覆盖厚厚的白色棉被,一位上了年岁的老者,慢悠悠地推着车,扯开嗓子悠长地吆喝“甑糕----,热的”!声音里透出甜香来。各家门户里的人儿听了,先自咽下口水,再急急地揣了散碎银子,出门与叫卖者会合。似乎都是熟人般,先打声招呼,寒暄几句,再报出自家的需求。那卖甑糕的老者一脸笑意,一边招呼买主,一边掀开捂着的棉被一角,右手执起手边的铁铲,左手拿几页蒸透晒干的芦苇叶,动作极其娴熟地在甑锅里纵向铲甑糕,放在芦苇叶上。那铲子上下翻飞,看似眼花缭乱实则极有规律,一定是米枣均匀搭配。遇到熟识的买主或卖家心情好时,最后一铲再从最上面的枣泥中多铲一道,那就算是馈赠了。之后买卖付钱收钱,买主会喜滋滋地捧了芦苇叶上的甑糕,或就地大快朵颐,或回家去孝敬高堂或抚爱儿孙。
用芦苇叶盛甑糕实在是一举几得,一是环保绿色,不用携带碗碟省却清洗消毒;二是浑然天成,芦苇叶的清香搭配糯米红枣,相得益彰。但现今已经很少这样了,一次性的饭盒代替了芦苇叶,虽则方便易携带,但缺失了那份朴素亲切。工业化味道愈来愈浓的社会,让我们在快捷中得到了不少,失去的也很多。二律背反。
陕西从南到北其实都产大米,但陕北只限于榆林城边、关中只在秦岭北麓较小的区域,陕南的安康、汉中倒是大米主产区。但陕西关中却盛行这种以米为主食材的小吃,究其原因,许是物以稀为贵,久吃面食,以此相间调剂。也许与关中自古帝王地有关,宫廷、商旅制作食物的技艺传统流传民间,使得关中人其实也能制作很多名贵特色的甜食,此事另文描述,此不多言。
陕西关中人大都好“甑糕”这一口,隔三差五地以其为早点,与其它的咸辣酸的早点相间,蛮是丰富。但也有不喜甜食尤其早点不吃甜食的。有一个揶揄人的笑话,说是一个人买了甑糕正欲吃时,看到旁边一老年乞丐,大动恻隐,便将这美味递给这老者,不想人家直截了当:“俺早点不吃甜食”!
近年,陕西有老店已经扩大规模提高技术,把甑糕真空包装了,在超市售卖,也走向外地,虽然没有了那份热蒸现卖的感觉,但也保留了基本的滋味呢。
说起“甑糕”,顺带说一下“镜糕”,二者区别很大,但经常被混淆,这里叙说几句,一为丰富,二位正视听。
“镜糕”是另一种陕西特色传统小吃。做法简单,选用品质上乘的糯米粉装入一个小小的木制蒸笼之内,撒上一些红豆或绿豆作为辅料,之后再在炉子之上蒸制而成。色泽白嫩,形状小小的,圆圆的,颇似一面小镜子,故而得名“镜糕”。顾客付款后,摊主用竹签从侧面扎入镜糕之中,然后再取出。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,选择蘸红糖、白糖或者桔粉,丰富、完善这道点心的口感。入口绵软,甜甜的香香的,最适宜儿童当作零嘴点心。
写下这段文字,吁了一气。陕西饮食不惟肉烂汤浓、馍筋面韧、咸香酸辣,也有这甜丝丝的美味呢。
到陕西吃美食,别忘了这口香甜糯软的甑糕。
张同武简介
张同武,西北大学毕业,政府机关供职。业余从事文学创作,涉猎散文、杂文、评论、剧作、诗歌等,出版有散文集《未央桥畔》,另有文章逾百万字见于国家级及省、市报刊、网络。曾获全国性征文特等奖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及其它文学、戏剧、新闻类奖项数十次。曾参与有关国家级、省级重大课题研究,受聘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、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委员、陕西省知识产权讲师团讲师等。近年侧重饮食文化散文写作,在《美文》杂志、《澳门月刊》等开设专栏。
End
编辑 | 安娜 本月主编| 猫饼
图片 | 张同武 网络
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